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杀蟑胶饵的失水率及适口性变化比较研究
李静, 佟颖, 曾晓芃, 周小洁
摘要360)      PDF (559KB)(785)   
目的 了解杀蟑胶饵在施药后不同时间的失水率及适口性变化情况。 方法 采用称重法与取食行为分析法,对3种市售常见胶饵(胶饵P有效成分为2.15%吡虫啉,胶饵W和胶饵S有效成分均为0.5%呋虫胺)在20 d内失水率及其对德国小蠊适口性进行量化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法比较上述胶饵的失水率和适口性差异。 结果 3种胶饵点布于室内环境20 d后,水分挥发主要集中在点布后第1天内,P、W和S失水率分别达到(39.73±0.05)%、(32.49±0.04)%和(22.99±0.1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9.966, P=0.005),在随后的20 d内胶饵重量基本保持不变。在新鲜状态(0 d)下,3种胶饵的被取食次数和总取食时间为P>W>S;随着胶饵点布时间的增长,取食次数和总取食时间均减少,7 d后,胶饵P的被取食次数〔(14.33±3.54)次〕和总取食时间〔(518.00±237.91) s〕与胶饵W〔(15.67±4.85)次和(414.00±263.92)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46, P=0.631; F=0.428, P=0.528),但均优于胶饵S的被取食次数〔(4.33±2.21)次〕和总取食时间〔(38.50±19.75) 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038, P=0.002, P=0.001; F=7.536, P=0.007, P=0.034);14 d后,胶饵P的适口性指标优于胶饵W和胶饵S。 结论 胶饵在点布于环境后水分损失主要集中在第1天。新鲜状态下胶饵的适口性最好,随着时间延长,不同胶饵的适口性下降程度不同,总体来讲胶饵P和胶饵W在7 d内的适口性最好;未发现不同胶饵失水率与适口性之间的相关性。
2021, 32 (5): 560-56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10
绿篱滞留喷洒对蚊虫防制效果的初步研究
周小洁, 张勇, 阎婷, 李静, 刘美德, 付学锋, 李秋红, 刘婷, 佟颖, 曾晓芃
摘要430)      PDF (828KB)(808)   
目的 探索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在绿篱上滞留喷洒对蚊虫的防制效果。 方法 2015年8月13日启动试验,持续进行1个月,选择自然条件和蚊虫密度一致的对照区、试验区共2个区域进行研究。在试验区采用低容量喷雾对绿篱叶片(重点是叶片背面)进行滞留喷洒,并采用CO 2诱蚊灯法对施药前后成蚊密度进行持续监测,用相对密度下降率(%)来评价防制效果。 结果 对试验区绿篱进行滞留喷洒处理后,与对照区相比,处理后2周内蚊虫相对密度下降率均>80%,处理后第3、4周相对密度下降率均>70%。上述研究在同一地点于2017年8月中旬的重复结果与2015年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结论 基于对环境安全和蚊虫可持续控制的考虑,配合环境治理措施,在适宜的应用环境和条件下,采用合理的药剂和剂型规范地对绿篱进行滞留喷洒,对较高密度成蚊能持续发挥较好的控制效果。
2019, 30 (6): 653-65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13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蚊虫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关系的研究
刘美德, 张勇, 张洪江, 佟颖, 刘婷, 李秋红, 周小洁, 付学锋, 田彦林, 钱坤, 葛军旗, 曾晓芃
摘要317)      PDF (1349KB)(795)   
目的 了解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蚊虫刺叮率行为动态,并分析刺叮率与蚊虫灯诱法密度关系。 方法 于2013年7-9月间运用人诱停落法与CO 2诱蚊灯法对蚊虫的刺叮率和种群密度进行动态监测;应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蚊虫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做相关性分析,同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出基于CO 2诱蚊灯法蚊虫密度预测蚊虫刺叮率的线性模型。 结果 北京市蚊虫群落中淡色库蚊仍为优势种,三带喙库蚊次之;7-9月间,蚊虫刺叮率连续上升,而诱蚊灯密度在8月有1个低谷;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在7和9月存在线性回归模型关系,而8月蚊虫的刺叮率与诱蚊灯密度无相关关系。 结论 诱蚊灯密度与蚊虫刺叮率密切相关,北京地区蚊虫群落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淡色库蚊种群密度与该区域内人群受蚊虫叮咬概率显著相关。
2019, 30 (6): 630-63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08
北京地区2017年家蝇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马卓, 周小洁, 李静, 李秋红, 刘婷, 曾晓芃
摘要422)      PDF (399KB)(845)   
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地区家蝇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家蝇野外种群于2017年8-10月在北京市6个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大兴、通州区)采用捕虫网或诱蝇笼进行抽样采集,用微量点滴法测定家蝇对敌敌畏、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残杀威6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用POLO Plus软件(version 2.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半数致死量(LD 50)、斜率及95%可信区间。 结果 北京市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大兴、通州6个区的家蝇种群对敌敌畏、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残杀威6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抗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残杀威(>500倍)、高效氯氰菊酯(42.80~260.01倍)、溴氰菊酯(14.53~52.15倍)、敌敌畏(15.22~31.95倍)、高效氯氟氰菊酯(11.83~31.48倍)和毒死蜱(2.59~6.38倍)。 结论 北京地区家蝇对6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抗药性,建议暂停使用残杀威和高效氯氰菊酯,其他药剂应根据监测结果科学、合理使用,防止家蝇抗性的持续上升。
2019, 30 (1): 69-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1.015
北京市房山区水灾后村庄与乡镇两级水平上蝇密度的空间误差统计分析
王广文, 刘朝辉, 张进磊, 刘美德, 张勇, 佟颖, 曾晓芃, 周小洁, 李秋红, 钱坤
摘要283)      PDF (1716KB)(740)   
目的 研究北京市房山区水灾后现场蝇类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的环境因素,为灾后蝇类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 应用空间统计方法对乡镇与村庄尺度上蝇类密度的空间聚集性进行检测,并应用空间误差回归方法研究两级尺度上蝇类孳生密度相关的环境因素。 结果 研究表明,房山区水灾后蝇类密度在乡镇(Moran's I=0.381, P=0.039)与村庄(Moran's I=0.387, P=0.016)两级尺度的空间聚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蝇密度在水灾后现场的空间分布并不是随机过程。另外,空间误差回归分析表明,乡镇与村庄两级尺度上与蝇类密度相关的环境因素并不相同,灯光指数与村庄和乡镇两级尺度上的蝇密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4和1.472),而坡度值与村庄尺度上蝇密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2.398)。 结论 研究结果不仅阐明了房山地区水灾后不同地理尺度上蝇类的空间分布规律,也可为房山区或类似地区灾后蝇类防控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017, 28 (5): 433-4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5.005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国家标准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实施情况的研究
刘美德, 张勇, 钱坤, 佟颖, 曾晓芃
摘要342)      PDF (874KB)(1009)   
目的 疾病预防控制行业各级单位是国内进行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的主体,为进一步做好病媒生物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对病媒生物监测国家标准在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业务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研究监测方法国家标准对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业务的促进作用。 方法 主要基于问卷调查对病媒生物监测国家标准获知、应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促进作用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于80%的各级CDC知晓并应用4项监测标准,多数(79.14%)单位认为应用4项监测标准可以有效规范其日常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且在各级CDC承担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大型活动、灾害卫生应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工作中,4项监测标准均得到较充分应用。但是,37.41%的单位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各级CDC的标准培训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查也发现国家标准中的部分监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而且监测标准体系需要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评价标准体系协调发展。 结论 研究结果阐明了4项病媒生物监测国家标准颁布后在各级CDC的应用及其对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促进作用,可为各级CDC更好地应用这些标准及监测标准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2017, 28 (5): 416-4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5.002
北京市2010-2012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分析
张勇, 刘婷, 曾晓芃
摘要478)      PDF (620KB)(1099)   
目的 了解和掌握北京市蚊虫密度监测情况, 分析不同环境蚊虫孳生变化趋势, 为城市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成蚊密度监测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诱蚊诱卵器法, 蚊幼虫密度监测大型水体采用勺捕法, 小型积水(容器)采用吸管法。 结果 北京市2010-2012年共捕获成蚊37 603只, 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 占捕蚊总数的95.26%, 其次是白纹伊蚊占4.62%;季节消长曲线显示, 成蚊密度高峰期为7-8月;不同环境中公园绿地成蚊密度最高, 其他依次是居民区、医院和旅游景点。蚊幼虫季节消长曲线显示, 大型水体和小型积水(容器)蚊幼虫密度高峰期均为6-7月;不同环境中居民区蚊幼虫阳性率最高, 其他依次为建筑工地、下水道和大型水体。 结论 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和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可有效指导城市蚊虫防制, 同时应关注蚊幼虫孳生地和密度变化情况, 并将蚊密度结果和蚊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 为城市蚊虫和蚊媒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2014, 25 (2): 101-10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03
RNA干扰技术在德国小蠊功能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周小洁, 钱坤, 佟颖, 曾晓芃
摘要344)      PDF (839KB)(1104)   

德国小蠊是我国蜚蠊的优势种,在医学与经济方面的重要性和危害性,以及作为多种科学问题的重要研究模型决定了其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而在后基因组时代对功能基因的研究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础。RNA干扰是外源性或内源性双链RNA诱发的在mRNA水平上进行的基因沉默现象,从而阻止某一基因功能在细胞或整体水平上的表达,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等优势。鉴于蜚蠊重要研究价值与RNA干扰表现出的技术优势,该文简要介绍RNA干扰技术分子机制,重点对德国小蠊功能基因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2013, 24 (5): 473-47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5.030
溴氰菊酯对德国小蠊滞留喷洒药效与 kdr突变关系研究
周小洁, 刘婷, 钱坤, 佟颖, 曾晓芃
摘要760)      PDF (1319KB)(836)   
目的 明确现场种群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抗性状态,研究其滞留喷洒的杀蟑效果,以及耐受个体kdr 抗性基因型。 方法 根据相关国标用药膜法检测试虫对溴氰菊酯抗性,用强迫接触法测定在玻璃、清漆木板及水泥3种代表性表面滞留喷洒药效,用钠离子通道基因DNA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 结果 随着表面吸水性增强,对试虫击倒速度降低,持效期缩短;不同种群的抗性状态影响药效,3种表面对敏感及低抗(2.05倍)种群均有较好效果,对中抗(5.17倍)种群效果较差。对杀虫剂耐受的个体均携带 kdr 抗性基因型,中抗种群中抗性纯合(RR)基因型频率较高,而低抗种群中抗性杂合(RS)基因型频率较高。 结论 滞留喷洒防治中,德国小蠊对杀虫剂抗性表型与其携带的抗性基因型密切相关,不恰当的防治反而增加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因此要根据环境类型、靶标抗性状态与用药史,调整施药次数与剂量,并将滞留喷洒与胶、毒饵等手段结合,从而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012, 23 (4): 310-313.
德国小蠊钠离子通道抗性研究进展
周小洁, 钱坤, 曾晓芃
摘要822)      PDF (1063KB)(909)   

德国小蠊在医学与经济方面的重要性和危害性促使人们对其进行广泛的化学防治,但随之产生严重的抗性。该文以德国小蠊钠离子通道抗性即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kdr)为主题,重点论述了德国小蠊kdr 抗性的发现历史、分子与进化机制,扼要介绍了钠离子通道结构特征、kdr 突变的功能研究方法以及近期所取得的代表性研究结果。此外,概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及结果对德国小蠊防制、抗性监测与治理等的理论与指导意义。

2011, 22 (6): 611-614.
德国小蠊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不同发育阶段活性变化及其在野外种群中的水平
李秋红, 钱坤, 周小洁, 曾晓芃, 高希武
摘要991)      PDF (485KB)(813)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若虫到成虫)与北京地区不同野外种群中的 活性水平。方法 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与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GSTs活性与其抗性水平。结果 德国小蠊GSTs比活力 在若虫期随龄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在4周龄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羽化时酶活力降至最低,在成虫期略有升高。德 国小蠊敏感品系成虫GSTs比活力为2.70 nmol/(min·mg),Km值与Vmax分别为2.26 mmol/L和0.33 nmol/(min·mg);9个区(县) 野外种群GSTs比活力为2.76~8.69 nmol/(min·mg),Km值和Vmax分别为0.65~2.37 mmol/L和0.33~0.54 nmol/(min·mg)。 与敏感品系比较,野外种群成虫GSTs比活力和Vmax均较高,Km值较低,且对2种常用杀虫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对高 效氯氰菊酯为1.50~8.37倍;对残杀威为1.04~3.34倍)。结论 GSTs活性随德国小蠊发育阶段不同(若虫到成虫)而变 化,并可能参与德国小蠊野外种群的抗性形成。

2011, 22 (5): 429-432.
有害生物防治业在北京奥运会病媒生物防制过程中的服务与管理
付学锋, 田彦林, 钱坤, 张勇, 刘婷, 佟颖, 曾晓芃
摘要1094)      PDF (937KB)(1852)   

目的 介绍有害生物防治业(PCO)如何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的监测与防制,为日后国内大型保障活动提供病媒生物防制经验。方法 对PCO企业进行筛选招标,对中标企业进行培训与演练,并对其服务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结果 PCO企业全面参与奥运会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取得理想效果。结论 探讨出一种由政府出资,卫生行政部门对PCO企业进行管理、组织、协调、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对其进行培训及技术指导,并制定各类技术方案;PCO企业进行实施的大型活动保障模式。

2011, 22 (3): 286-288.
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体躯分布和亚细胞分布
钱坤,高希武,曾晓芃
摘要1083)      PDF (975KB)(1071)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体躯分布和亚细胞分布。方法 利用不同体躯和不同亚细胞的AChE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德国小蠊雄成虫的AChE在头部、胸部及腹部的活性分别占总活性的56.9%、19.5% 和23.6%。德国小蠊的AChE在头、胸、腹间的活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96,P<0.05),头部AChE的活性显著高 于胸部和腹部(P<0.001),德国小蠊亚细胞AChE的总活性和比活力按大小排列依次为:线粒体>微粒体>胞质溶液>细胞核及细胞碎片。结论 德国小蠊的AChE在头部、胸部、腹部均有分布,但头部活性最高,占整体活性的50%以上。亚细 胞分布显示德国小蠊AChE在线粒体里分布最多,约占总活性的50%。

2010, 21 (4): 312-313.
对食饵法、鼠夹法监测结果影响因子的初步探讨
付学锋1,田彦林1,张洪江2,曾晓芃1
摘要2158)      PDF (557KB)(1388)   

【摘要】 目的 对食饵法、鼠夹法等监测方法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监测方法的准确度。方法 利用粉迹法的特性,与食饵法、鼠夹法配合使用,对以上2种方法的影响因子进行独立分析。结果 食饵法监测失败的区域占53%,说明红薯的引诱力不强致使敏感度较低;鼠夹法、粉迹法成功监测的区域分别为8%和67%,说明鼠夹法敏感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鼠对鼠夹有较强的新物反应。结论 影响鼠密度监测结果的因素较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监测器具对鼠的新物排斥反应;(2)食饵对鼠群的引诱力;(3)环境中食物的丰富度;(4)监测器具的灵敏度;(5)监测点的位置,另外还有些干扰因子。逐一对影响因子进行独立分析,有助于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度。

2009, 20 (6): 519-521.
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寻找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相关基因
赵岩1,钱坤2,曾晓芃2,高希武1
摘要1680)      PDF (535KB)(1803)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德国小蠊野外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的基因表达差异,以筛选出抗性相关基因。方法 根据NCBI数据库公布的德国小蠊所有已知序列信息,设计、合成oligo探针并点制基因芯片,利用该芯片对野外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德国小蠊进行表达谱检测,筛选与抗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实时定量RT?PCR进行确认。结果 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5个,其中上调(ratio≥2)基因3个,分别为CYP6K1、 alpha?amylase mRNA和 aspartic protease precursor;下调(ratio≤0.5)基因2个,即allergen Bla g 6.0101 mRNA和allergen Bla g 8 mRNA。结论 通过自制的德国小蠊基因芯片能够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其中CYP6K1可能与抗性密切相关。

2009, 20 (5): 419-422.
2008年北京市及奥运场馆蚊虫密度问卷调查分析
赵瑶1,曾晓芃1,刘泽军2,于传江2,张勇1,钱坤1,薛素琴1
摘要1202)      PDF (285KB)(889)   

【摘要】 目的 通过对2008年北京市及奥运场馆的蚊虫密度调查问卷分析,了解2008年北京市及奥运场馆的蚊虫密度情况,检验蚊虫密度的防制效果。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7个区及7家奥运场馆,实施蚊虫密度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对于室内环境的调查,认为北京市蚊虫密度低的调查对象占92.31%,认为奥运场馆蚊虫密度低的调查对象占96.02%; 对于外环境蚊虫密度的调查,认为北京市蚊虫密度低的调查对象占77.81%,认为奥运场馆蚊虫密度低的调查对象占97.26%;认为北京市2008年比2007年蚊虫少的占69.85%;选择奥运场馆无人投诉的调查对象占80.60%。结论 不论室内与外环境,2008年奥运场馆的蚊虫密度均低于北京市的蚊虫密度。北京市2008年的蚊虫密度低于2007年。

2009, 20 (4): 290-292.
北京奥运会绿色家园媒体村病媒生物综合防制策略
付学锋1,乔富宇2,段玮1,钱坤1,张勇1,田彦林1,刘婷1,曾晓芃1
摘要1217)      PDF (386KB)(1015)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奥运会绿色家园媒体村病媒生物所采取的综合防制策略,总结在奥运会等大型活动中病媒生物保障工作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方法 采用孳生地治理先行,化学防制为主,物理防制、环境防制为辅的综合防制策略。结果 随机调查超过80%的人员选择未见或少见蚊、蝇、鼠、蜚蠊等病媒生物,奥运会期间,绿色家园媒体村蚊、蝇密度大幅降低, 平均蚊密度18.5只/(台·2 h), 平均蝇密度29.4只/(笼·d), 略高于其他核心区; 蜚蠊密度、 鼠密度均为0。结论 以“明确组织机构,职责落实到人”为管理模式,以“绿色家园内外的孳生地进行统一、彻底治理”为基础的综合防制策略是成功的关键。

2009, 20 (3): 226-229.
2008年北京奥运会蚊虫西尼罗病毒监测结果分析
佟颖1,曾晓芃1,刘婷1,赵岩2,肖潇1,钱坤1,魏绪强3,赵瑶4
摘要1263)      PDF (332KB)(1079)   

【摘要】 目的 掌握奥运场馆蚊虫携带西尼罗病毒(WNV)情况,预防和控制奥运会期间西尼罗病毒病的发生。方法采用CO2灯诱法进行蚊虫采集,选择VecTest 试剂盒和Ramp系统2种快速检测方法,对WNV进行检测。 结果 2008年奥运场馆蚊虫密度比2006年、2007年有明显下降。奥运场馆主要蚊种为淡色库蚊,占96.94%。3年中对奥运场馆22 275只蚊虫进行WNV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2008年奥运会蚊虫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现蚊虫携带WNV。

2009, 20 (2): 145-147.
什邡市地震灾后蝇类密度及种群初步调查
刘婷1, 戚广浩2, 闵玉忠3, 刘凯3, 曾晓芃1
摘要1414)      PDF (307KB)(841)   

【摘要】 目的 为什邡市建立病媒生物监测体系和网络,掌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初期该市蝇类密度动态和种群分布。 方法 采用笼诱法,对什邡市5个乡镇灾民安置点的帐篷、活动板房、垃圾点、厕所和医院的蝇密度进行监测和种群调查。 结果 捕获的蝇类有3科6种,其中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占捕蝇总数的56.0%。监测的5个镇中,洛水镇和蓥华镇的蝇密度较高,分别为358.0和91.7只/笼,马祖镇蝇密度最低,为13.0只/笼。 结论 初步摸清了什邡市地震灾后蝇密度和种群构成情况,填补了什邡市此项工作的空白,为开展蝇类防治提供了依据。

2009, 20 (2): 122-12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病媒生物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研究
曾晓芃, 付学锋, 张勇, 钱坤, 刘婷, 佟颖, 马彦
摘要1269)      PDF (409KB)(1198)   

【摘要】 目的 通过应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预测北京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危害与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指数,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带来的危害,避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对风险进行分级。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经验分析法、头脑风暴及专家咨询法等确定风险类别,形成风险列表;然后,通过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综合判断风险的严重程度,并为风险排序提供统一的标准。结果 北京奥运会期间存在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和病媒生物造成骚扰的危险。病媒生物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叮咬、骚扰等)及影响观瞻和环境卫生情况很可能发生,咬坏电缆、破坏电力设施的事件则比较罕见;病媒生物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可归纳为:咬坏电缆、破坏电力设施的事件为中等危害,叮咬、骚扰和影响观瞻、环境卫生情况危害则较小。结论 通过科学地识别和评估病媒生物可能带来的危害风险、全面监测、综合防制、科学用药、组建应急队伍和推广先进技术等措施,确保实现北京奥运会无重大病媒生物危害事件发生的控制目标。

2009, 20 (2): 98-101,113.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病媒生物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张勇1, 马彦1, 邓瑛1, 曾晓芃1, 孙贤理2, 刘泽军2, 于传江2
摘要1188)      PDF (365KB)(97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国家体育场病媒生物密度的科学监测,掌握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制定专项防制方案,采取专项控制活动,确保奥运会开闭幕式免受病媒生物危害。方法 密度监测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夹法,蚊密度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勺捕法和小型容器检查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防制方法:鼠、蚊、蝇和蜚蠊均采用综合防制方法。效果评估方法:采用密度监测和问卷调查法。结果 对外环境大型水体进行监测,总计取样84勺,阳性率为0;对场馆内小型积水进行监测,总计发现小型积水46处,无阳性积水处;对参加奥运会开闭幕式各类人员计220人进行问卷调查,均反映未受到病媒生物侵扰,投诉率为0。结论 奥运会开闭幕式开展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科学有效,有力地保障了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顺利举行,实现了无病媒生物危害的控制目标。

2009, 20 (1): 34-37.
2006-2008年北京市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钱坤, 韩玉华, 薛素琴, 田彦林, 张勇, 刘婷, 付学锋, 曾晓芃
摘要1346)      PDF (517KB)(1020)   

【摘要】 目的 通过连续3年对北京市奥运场馆的主要病媒生物密度进行监测,了解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2008年奥运会病媒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虫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奥运场馆蚊虫的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96.94%;蝇类的优势种为麻蝇亚科蝇类,占捕获蝇类总数的46.13%;鼠的优势种为小家鼠,占捕获鼠类总数的63.30%;蜚蠊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在奥运场馆仅捕到该种。2008年与2006年、2007年相比,主要病媒生物密度显著下降,在奥运会期间均处于低密度水平,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57%和89.26%,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9.88%和81.63%,鼠密度下降率为100%,蜚蠊密度下降率为99.98%。结论 北京市针对奥运会开展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使得2008年奥运会期间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大幅度下降,实现了确保奥运会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的控制目标。

2009, 20 (1): 31-33.
北京市蚊虫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
赵瑶1,2, 刘泽军3, 曾晓芃2, 张勇2, 于传江3, 钱坤2, 薛素琴2
摘要1360)      PDF (658KB)(1046)   

【摘要】 目的 研究对北京市蚊虫密度产生影响的主要气象因素并分析其影响程度。方法 采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07年5-10月共54旬的蚊虫密度数据及同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降雨量、降雨天数、日照时间、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气象资料,采用SAS 9.0 统计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结果 多元回归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与平均最低气温三者之间存在严重共线性,三者不能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0.533 97X2+0.078 14X7-2.673 29X8-2.232 56。其中X2代表平均最低气温,X7代表相对湿度,X8代表平均风速。结论 与蚊虫密度相关的气象因素主要为平均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按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平均最低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

2009, 20 (1): 11-14.
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控制保障面临的挑战及其防制策略
马彦1;曾晓芃1;孙贤理2; 刘泽军2; 于传江2; 佟颖1; 钱坤1
摘要1164)      PDF (1194KB)(992)   
目的 通过分析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控制保障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制定并实施有效保障策略和控制措施,确保奥运会期间不受病媒生物危害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近年来北京市病媒生物种类、密度消长特点以及危害程度的分析,提出奥运会期间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性以及病媒生物可能造成的骚扰与不利影响;根据2005-2008年奥运会场馆及城区病媒生物密度、病原与抗药性监测结果,以及安全、环保、有效控制和管理措施的筛选,制定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控制保障策略。结果 北京市存在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和病媒生物造成骚扰的危险;健全的管理机制、全面的密度监测、科学合理的用药、统一的灭虫除害、应急队伍的组建等措施成为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控制的主要策略。结论 实施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开展防制技术应用研究,制定各类技术方案,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了北京奥运会无重大病媒生物危害事件发生的控制目标。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控制效果分析与经验启示
曾晓芃1;钱坤1;马彦1; 佟颖1; 孙贤理2; 刘泽军2; 于传江2
摘要1225)      PDF (292KB)(902)   
目的 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和控制效果的分析,总结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控制保障的成功经验与遗产。方法 对奥运核心区、全市奥运场馆、场馆外围进行全面系统的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以奥运场馆为重点,对周边2km及全市范围开展大规模的病媒生物控制活动。结果 降低了奥运场馆和全市病媒生物密度,完全实现了"有效控制城市奥运涉及区的病媒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奥运公共卫生保障目标。结论 围绕奥运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所形成的一些独特经验、技术措施和控制机制已成为奥运会的一份宝贵遗产,对今后北京市和我国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羧酸酯酶与北京市不同城区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
魏绪强1,2;钱坤2;曾晓芃2; 高希武1
摘要1097)      PDF (163KB)(790)   
目的 研究羧酸酯酶在不同品系德国小蠊中的活性以及其在有机磷杀虫剂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对有机磷杀虫剂敏感品系(SS)及采自北京市宣武区(XW)、昌平区(CP)、顺义区(SY)和石景山区(SJS)的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为试虫材料,利用生物测定、生化分析及增效剂试验等方法研究羧酸酯酶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结果 增效剂TPP对马拉硫磷、敌敌畏的增效比在敏感品系中分别为1.86和1.51倍,TPP对马拉硫磷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5.79、20.08、15.26和4.74倍;TPP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2.00、1.67、2.16和4.81倍。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 K m)和最大反应速度( V 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K mV max分别为0.1580 mmol/L和58.4225μmol/(mg pro.min);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羧酸酯酶的 K mV max分别为0.1279、0.1071、0.1080、0.1095 mmol/L和307.2550、338.5755、340.3300、212.4570μmol/(mg pro.min),2个品系的羧酸酯酶对马拉硫磷和敌敌畏的抑制作用也不同,2种有机磷药剂对敏感品系的抑制中量I 50分别为17.64 mmol/L和0.91μmol/L,对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的I 50分别为80.48、35.49、83.24、82.29 mmol/L和15.35、7.89、11.52、8.60μmol/L。结论 羧酸酯酶解毒代谢活性的增加是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及周边蚊虫孳生情况调查及应对策略
付学锋1;李玉梅1;张文增2; 周素梅3; 蔡伟1; 王云波4; 赵显峰5; 沈壮1; 曾晓芃1
摘要1361)      PDF (174KB)(722)   
目的 对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及周边环境蚊虫孳生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制策略。方法 在对河流、稻田的大型水体进行蚊幼虫密度调查时,采用幼虫勺捕法;对下水管线、草坪、竹林、树林等环境进行蚊幼虫调查时,采用小型容器检查法;对灾民安置点内蚊虫叮咬情况进行调查时,采用问询法。结果 随着夏季的来临,蚊虫密度逐渐增加,尤其在稻田内,蚊幼虫密度增长迅速。5月29日体育馆东侧稻田蚊幼虫密度指数为0.028条/勺,6月7日的密度指数为1.830条/勺,9 d时间密度指数增长了64倍。结论 用综合防制方法对蚊虫进行防制,对九洲体育馆及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消灭、控制蚊虫孳生地。
常用5种卫生杀虫剂对淡色库蚊成蚊区分剂量的研究
汪中明1;邢丹1;李春晓1; 董言德1; 曾晓芃2; 高希武3; 赵彤言1
摘要1153)      PDF (481KB)(947)   
目的 依据实验室敏感品系的毒力回归曲线,确定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国内区分剂量。方法 强迫接触法。结果 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成蚊的国内区分剂量分别为3300、7700、7900、250和200 mg/L。结论 区分剂量所测定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我国淡色库蚊的抗性监测。
利用正交试验法建立德国小蠊羧酸酯酶的最佳反应体系
魏绪强1,2;钱坤2;曾晓芃2; 高希武1
摘要1072)      PDF (471KB)(727)   
目的 为了系统地研究德国小蠊羧酸酯酶(CarE)的性质,确定其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及其抗性水平,建立适宜的快速、准确的酶活性检测方法。方法 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酶液浓度、底物浓度、反应体系的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德国小蠊CarE活性的影响,并从试验组合中选出最优的条件组合。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德国小蠊CarE比活力的5个因素中各因素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因素(酶浓度)的最优水平是酶的浓度为0.35只/ml;B因素(底物浓度)的最优水平是底物浓度为0.6mmol/L;C因素(反应时间)的最优水平是反应时间为5min;D因素(反应温度)的最优水平是酶反应温度为40℃;E因素(反应体系的pH值)的最优水平是酶液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 4B 3C 1D 4E 2是最优组合,利用此组合测得的CarE比活力最高为37.286μmol/(mgpro.min)。各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浓度>酶浓度>pH值。结论 确定了测定德国小蠊CarE活性的最佳反应条件是:酶浓度为0.35只/ml;底物浓度为0.6mmol/L;反应时间为5min;反应温度为40℃;酶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
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
曾晓芃;马彦;佟颖;钱坤;刘婷
摘要464)      PDF (237KB)(649)